攀枝花市农业农村局 关于做好2025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
来源:攀枝花市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5-07-21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0
各县(区)农业农村(农业农村和交通水利、农业农村和交通运输)局:
根据农业农村厅《关于做好2025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川农函〔2025〕286号)和《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管理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和《高素质农民培育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要求,现就做好攀枝花市2025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通知如下。
一、总体思路
为贯彻2025年中央、省委、市委一号文件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持续壮大乡村人才队伍,推动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农民收入稳步提升。
二、目标任务
聚焦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和文明乡风建设等人才需求,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质量优先、全程培育,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围绕粮油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提升工程、新产业新业态带头人培育工程、文明乡风建设素质素养提升工程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围绕农机手技能提升、新型经营主体数字化技能应用能力提升和乡土文化能人开设专题班。
三、重点任务
(一)专项工程
1.粮油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提升工程
一是围绕《四川省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安排,根据我市实际,推广“稻菜轮作”等粮经复合模式,精确遴选各类粮油生产经营主体作为培训对象,分品种组班、分技术授课、分阶段培训,推进“五良”融合。
二是围绕畜牧、蔬菜、水果、茶叶和蚕桑等特色农业产业链发展布局,以种养殖理论、生产技术、质量安全和绿色发展等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开展重要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能力提升培育。
三是围绕支撑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农机作业服务质量,加大农机领域培训力度,提升农机专业服务能力。因地制宜开展农机手技能提升培训,进行增产提质、农业防灾减灾救灾技术措施及相关设施装备应用培训,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农机手、农业生产无人机飞手。
2.新产业新业态带头人培育工程
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人才需求,结合我市实际重点开展农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等融合的“农业+”新产业,培养素质能力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高度契合的带头人。鼓励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等群体积极参训,培养一批具有长期发展带动能力的青年带头人。
3.文明乡风建设素质素养提升工程
一是聚焦文明乡风建设要求落实。深入挖掘与传播农耕文化承载的价值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增强农民在农耕文化保护传承、移风易俗实践方面的自觉性与能力。重点实施乡村传统技艺人才、乡村工匠、非遗传承人等乡土文化人才培育计划。
二是服务乡村建设治理发展需求。围绕乡村建设、治理与发展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开展乡村建设治理人才培育,普及乡村治理、农耕文化、农村移风易俗等领域知识、理念和倡导性要求,提升农民精神面貌,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有效调动农民参与乡村建设与治理的积极性,提升其参与能力。重点对农村改厕、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和乡村治理(含乡镇)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专项培训。
4.金融担保知识普及工程
加强银行信贷、农业融资担保等相关知识技能培训,鼓励结合培训对象实际需求,通过专家授课、专题讲座、沙龙研讨、线上学习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为参训学员普及投融资、担保、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等知识。
(二)专题班任务
1.农机手技能提升培训专题班。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为核心,结合攀枝花特色产业发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业农机手和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带头人,开展粮油、经济作物高质量机播、机收减损、农机安全生产等培训,提升农机手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2.新型经营主体数字化技能应用能力提升专题班。聚焦粮油及我市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与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产供销全链条数字化赋能、农产品品牌建设、智慧农业技术装备应用,有效促进特色农产品网络销售规模扩张与渠道多元化,并通过品牌溢价与精深加工潜力挖掘,显著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助力农民增收与农业高质量发展。
四、工作要求
各县(区)应严格按照《规程》和《规范》要求抓好项目组织实施工作,确保参训农民满意度达到90%以上。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要把高素质农民培育纳入我市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和乡村振兴统筹布局,开展前期需求调研,科学编制年度工作方案,细化任务举措、保障资金投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项目管理、抓好跟踪指导、压实工作责任。加强与妇联、共青团、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培育工作合力。各县(区)要注重提升培育工作队伍的组织管理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加强学习《规程》和《规范》,按文件要求,编制实施方案,报市级审核备案,报厅家庭农场发展处。
(二)提升培育质量。各县(区)须严格遵循《规范》要求,指导承训机构紧扣农时节气和学员实际,科学制定培育计划。要模块化设置综合素养、技术技能及能力拓展课程,精心定制培训内容,优选师资教材。灵活组合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观摩交流等多种形式,创新培训方法,提升培训实效性。可充分利用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监测系统等平台精准遴选培训对象,并鼓励各县(区)引入家庭农场“一码通”视频课程作为学习内容。
(三)优化培育资源。各县(区)要严审综合素养课教材和师资,针对农民学习特点设置课程,选择通俗易懂的培训教材。严格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课程覆盖所有培育对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党的“三农”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共同富裕精神。支持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园区、共富点位等参与实践教学、观摩交流等培育环节,并从中选用实践教学师资。有序引导社会化培育机构规范承接高素质农民培育任务,科学设置遴选条件,严格开班审查,强化过程监管与全流程质量评价。系统规范培育机构、实践教学场所、师资、课程、教材等资源管理,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相关遴选标准,充分用好用活省级高素质农民培育实习实训基地及精品考察路线。
(四)强化过程监管。落实主体责任,各县(区)农业农村部门要切实担负起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主责及监督责任,严控违规违纪与廉政风险。严控开班与培训进度,严格审核开班计划和培育对象,定期跟踪调度培训进度和项目执行情况,及时调整出现的问题,必要时停班整改。全程录像留痕,建立培训全程(课堂、实践、观摩)录像制度,覆盖所有培训环节,录像资料与档案资料一并留存5年。强化市级抽查,市级全覆盖实地或飞行抽查培训班次,重点核查学员、师资、课程、学时、地点真实性及学员满意度。压实安全责任,各县(区)要跟踪指导承训机构安全管理,督促落实安全首要责任制和安全底线思维,杜绝安全事故。系统全程监管,依托“全国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和“农业农村部转移支付管理平台”,实现培育全过程跟踪与资金监管,确保培育效果、规范资金使用。
(五)加强工作创新。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综合运用门户网站、村社广播、短信、微信等多渠道,确保信息精准到户到人,提升政策知晓度和农民参训积极性。精准对接教学需求,灵活采用送教下乡、进村办班、田间教学等农民喜闻乐见的“下沉式”培训方式。坚持培训与培育并重,积极引导参训农民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服务联动,针对农民在融资保险、流通销售等领域的实际需求,推进相关课程教学与配套课外服务的联动式开展。及时总结提炼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有效经验、典型模式和成功路径,通过多渠道进行宣传推广,促进互学互鉴。
请各县(区)于2025年7月22日前将年度项目实施方案,以正式文件报送市农业农村局备案,12月10日前将年度工作总结报送市农业农村局家庭农场与新经济组织科。
附件:2025年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任务目标
攀枝花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7月17日
附件1
2025年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任务目标
序号 |
项目地区 |
人数 |
专项工程 |
专题班 |
备注 |
1 |
市级 |
45 |
0 |
45 |
|
2 |
东区 |
49 |
49 |
0 |
|
3 |
西区 |
79 |
49 |
30 |
|
4 |
仁和区 |
100 |
100 |
0 |
|
5 |
米易县 |
100 |
100 |
0 |
|
6 |
盐边县 |
100 |
100 |
0 |
|
汇总 |
473 |
398 |
75 |
|